欢迎光临!如皋市通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官网  是国内生产捏合机较大的私营企业之一。专业生产各类型捏合机   
全国热线:13806274600
通达机械/Machinery

致3岁女童心肌损害? 权健华林之后,无限极再“爆雷”

浏览: 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3-01-30 分类:智能软文
继权健、华林相继被查之后,直销公司无限极再“爆雷”。

【侨报网讯】16日,一位名为“幼童疑因无限极致心肌损害事件当事人田淑平”的网民曝出,其3岁女儿被诊断为“幽门螺杆菌感染”后,在陕西当地一位“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”推荐下,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,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害、低血糖等病症。16日晚8时,无限极(中国)有限公司媒体事务部门一位人士回应称,已注意到该情况,正在开展全面核查,将与当事人“田淑平”于16日晚间见面详谈。

无限极:公司会解决问题,但不要报警。

上海澎湃新闻报道,“田淑平”在网络上发布的自述称,2017年,其3岁女儿被诊断为“幽门螺杆菌感染”后,在陕西当地一位“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”的推荐下,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,后服用过程中出现眼睛出血,身上出汗增多、头发枯黄等症状。

之后,“田淑平”带着女儿在北京、西安等多地求医,被多次诊断为佝偻病、干眼症、眼压高、肝损害,心肌损害、低血糖等,致因为药物蓄积、滥用药物。医生诊断,由于体内药物蓄积无法通过服药诊治。

“田淑平”称,期间,樊乐告诉她,孩子要多喝水,这个症状是调理引起的正常反应,让不要停,继续服用无限极病就好了,不然就前功尽弃。樊乐还告诉“田淑平”,无限极产品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,“我爸的命是因为无限极救活的,我是因为无限极产品怀孕的,我娃从在肚子里开始就吃无限极……”。

“大多数盒子上没有注明少年儿童不宜食用。无限极总部工作人员宣称,不会有任何副作用。”“田淑平”在网文中说,孩子被诊断出诸多问题后,前述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失联,而拨打无限极总部电话,工作人员告诉她要继续相信公司,公司会解决问题,但不要报警。

“田淑平”在网上贴出多张图片,包含女儿在西京医院的门诊病历、商洛市中心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生化检验报告单。其中北京儿童医院的临床诊断为“肝损伤;心肌损害”。西京医院诊断为“心肌损害;低血糖肝损害原因待查;药物蓄积”。

“心肌损害女童”母亲:60万补偿最终没签字

17日凌晨5时许,无限极(中国)有限公司媒体事务部门人士表示,经过协商,原本已与“田淑平”基本达成和解,但临签字时突然反悔,“田淑平”要求大幅提高补偿金额,此事尚在僵持中。

据该人士称,“田淑平”将原本达成的60万元补偿金提高至100万元,导致补偿暂时没谈拢。

“田淑平”朋友证实,16日晚11时许,他们在无限极(中国)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附近的一家茶楼内,与无限极相关人员进行了长达4个多小时协商,最终放弃了协商的60万元补偿,欲走司法途径解决此事。

根据“田淑平”提供的现场全程谈判录音记录,一位自称是代表无限极前来的刘姓女士参与了此次协商。该刘姓女士曾多次提到“过了两点你一分钱都拿不到”“过了今晚你一分钱都拿不到”等言论。

据参与谈判的“田淑平”一位朋友介绍,商谈开始并不顺利,在僵持两个多小时后,田淑平提出60万元补偿,并要求樊乐道歉——樊乐此前向其推销无限极产品。

“田淑平”朋友表示,无限极方代表刘女士主导了此次谈判,但在协议中,甲方为“田淑平”,乙方却为樊乐,协议并非与无限极公司签订。“田淑平”一方不满无限极撇清与此事的关系,并质疑补偿协议诸多细节。

据悉,该协议中要求“田淑平”说明其女儿出现的症状属于服用无限极产品后的个体差异,而非无限极产品质量问题,与无限极(中国)有限公司无关;要求“田淑平”撤销在网络、媒体、工商部门的投诉、报道,并消除影响,才能前后分两笔获得60万元补偿金。

即签订协议后,如“田淑平”现场拨打媒体电话要求媒体撤销已发布稿件,可先行获得第一笔补偿金30万;剩余30万补偿金,需在撤销工商部门投诉并消除影响后才能获得。

据“田淑平”朋友介绍,该协议还规定不许将该协议内容透露给第三方,如果违约,将收回所有补偿金,并承担对无限极造成的影响、损失。

“田淑平”则提出,需要此前向其推销无限极产品的樊乐道歉。但在樊乐现场鞠躬道歉后,临近签订协议时,田淑平情绪突然失控,声泪俱下,表示不愿接受60万元补偿。

继权健、华林之后,直销公司无限极再“爆雷”

北京《新京报》报道,相比权健、华林,无限极在直销行业的知名度更大。根据公开排名,2018年无限极销售额达249亿,超过安利成中国为最大直销公司。然而,就是这么一位行业老大,和权健一样,一直身陷各种丑闻和争议。除了“心肌损害”女孩之外,无限极曾多次被网民、医生曝涉嫌传销,在网络上,关于无限极洗脑和夸大宣传的网帖比比皆是。

例如,有网帖提到丈母娘做无限极后的几件最无法容忍的事件:包括“生完孩子,丈母娘给我老婆用无限极牙膏涂下体伤口,说能杀菌消炎”“生完孩子丈母娘交待不用煲什么汤了,无限极口服液一瓶顶10碗汤”“丈母娘给出生还不到两周的孩子灌无限极山楂饮料”。去年12月26日,儿科医生大V“医生妈妈欧茜”发文称:无限极“连新生儿也不放过”,并配了张无限极销售人员朋友圈截图,里面吹嘘“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喝增建口服液了,可以去黄,可以解胎毒,还可以预防感冒引起的肺炎……”

保健品营销乱象频出,背后是保健品监管思路和方法的滞后。

在中国,药品有药品的专门规范,食品有食品的专门规范,但介于药品和食品的保健品,一直缺乏严格、专业的规范。对于保健品监管,相关部门更重视的是“形式合规”,一开始要求保健品审批才能上市,但这一审批几乎形同虚设,导致审批后来被取消。现在强调的则是对于产品标识和广告的规范,如“产品名称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”“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中应当重点提示‘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’”。

这种“形式合规”,对于一对一、口耳相传式的直销,以及层出不穷的“会议营销”等保健品销售乱象,往往鞭长莫及。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保健品营销,大家明明都知道许多都是骗局,但却束手无策。监管部门虽有规范打击之责,但仅仅是调查取证,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监管的成本极为高昂。

鉴于此,保健品监管显然不能再沿用传统思路,亟需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这其中最需要改的就是保健品的营销模式。

在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中,保健品其实有着“准药品”的身份,对于这样的“准药品”,无论一对一的直销,还是“会议营销”等方式是否合适?解决了这些问题,保健品行业乱象的治理,才能釜底抽薪,事半功倍。(完)